本文目录
我自己有块玉这几年我很顺想给女儿可以吗老师说孩子是块玉,这是褒是奖贾宝玉的那块玉为什么那么重要,里面有什么说法吗当然可以啦。这块玉是你的,你想给谁都可以,何况是你女儿呢!虽然很多人都听信:说玉是有灵性的,它可以避邪,只要戴上它,什么妖魔鬼怪都近不了身,可以保平安!但我认为那是迷信的说法,不可信。你应该也是相信这一迷信的说法了吧!你把你这几年的顺利,归功于这块玉,所以,你才想把它给你女儿,以保你女儿的顺利平安!我说的没错吧!你以这种方法爱女儿,也值得敬佩!
说孩子是玉,说明孩子自身资质很好。玉不琢不成器,重点在于家长的教育。言外之意是你们作为家长要严格管教。
老师认为严格管教是让孩子的天赋充分发挥出来的必要条件。玉虽然好,没有好的工匠雕琢,自身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可能孩子还有一些缺点,但是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你们的教育上面。
《红楼梦》里,贾宝玉所佩戴的通灵宝玉到底有多大?这是有趣的问题。从越剧到电影,贾宝玉所佩戴的通灵宝玉,一块比一块金光灿烂,大得恐怕连《水浒传》那些大汉的血盆大口都容不下。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会得知道,贾宝玉出世时口衔着的那块通灵宝玉,就是整个故事的源头,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通灵宝玉在曹雪芹先生的笔下描绘中,没有丝毫破绽,活灵活现可信度极高。但是贾宝玉的这快玉,一落到形象立体化的舞台戏剧或电影里头,就完全走了样,那些“贾宝玉”演员所佩戴的通灵宝玉,套曹雪芹先生自己在《红楼梦》书中的形容词,就是“狼坑蠢大”,倒像是他生前就已经有预感了。这些《红楼梦》戏剧中的导演,道具负责人或者艺术指导们,似乎通通都只是关注书中的表姐、表弟、表妹三角恋,对其它的完全置之不理。不论是从早期徐玉兰的越剧《红楼梦》的贾宝玉,到香港邵氏公司任洁的贾宝玉,他们所佩戴的通灵宝玉,只有一块比一块金光灿烂,豪华瑰丽,自然也越发“狼坑蠢大”。中国现在最红的越剧演员,自数赵志刚,日前看到他主演的新版《红楼梦》越剧音像碟,这位新贾宝玉胸前所悬挂的通灵宝玉,就和他的前辈们所佩戴的没有两样,也许只有更大更金光灿烂。含在口里带来的虽然不能用尺去度量,但照比例计算,赵志刚佩着的这一块玉,怕也有4寸半长,两寸半高。这么庞大的一块玉,《水浒传》那些大汉的血盆大口恐怕都容不下,遑论甫呱呱落地的初生婴儿。这块通灵宝玉是贾宝玉从娘胎中含在口里带出来的。这些人到底是怎么着呢,为什么不用脑筋想一想,婴儿的嘴能有多大?请别告诉我这是“艺术加工”。贾宝玉身上佩戴的玩意儿多的是,长命锁、记名符,尽可以多大就多大,但通灵宝玉?不行就是不行。贾宝玉的这块玉,《红楼梦》书中第2回即提到,第3回林黛玉初入贾府再度提及,但实际描写还是朦胧一片,一直到第8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才第一次正面描写这快通灵宝玉的庐山真面目——宝钗托在手中,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玉,五色花纹缠护……但真体最小,方从胎中小儿口中衔下。这段描写再明确不过,贾宝玉的那块玉,只有雀卵大小,大概比我们常吃到鹌鹑蛋还要小,唯有“非常小”,方能衔在初生婴儿的小嘴中。所有地方戏剧或电影中贾宝玉的那快玉,总是晶光灿烂镶金嵌银的,珠光宝气是够了,但非常的不实际,也不符合“真实”情况。贾宝玉的这快玉是稀世奇珍,贾府上下谁敢拿去镶金嵌银的,万一弄碎了甚至只是弄裂一些许,这可怎么好。而且镶得沉甸甸的,怎么能经年累月的挂在小孩子颈项让他受苦?贾府是五代宝贵人家,绝不会像小户人家把这块“奇玉”镶金嵌银的俗气冲天。在第3回中,贾宝玉知道林黛玉没有玉,一怒摘下就狠命的摔去,可见这块玉不是由金链或者银链吊着,否则一个小孩子不会一摘就断。最大的可能是,贾宝玉的这块玉是用丝线笼络着的,所以当时小小年纪的贾宝玉才能用力一拉就断。也所以后来才会失去通灵宝玉,可见掉落的可能性一直存在。还有一节可以证明,就是第35回中“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可以证明贾宝玉的玉是用金银丝线等笼络着挂在胸前的。在这一回中,薛宝钗建议“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这个络子自然是网状眼的小笼袋,这样的佩戴法才合乎情理也合乎常理。不是人人见得到贾宝玉的这块玉也不是人人见得到的,他应该是佩戴在衣服内。冬天,袭人在宝玉睡下前,会把这块玉用布包着,让他第二天起身后佩时不会觉得冷冰冰一片。可见他是贴身佩戴,也合乎中国人让玉吸取人气之说。不像戏剧或电影中的贾宝玉,一个个像是暴发户,风头主义者,那块玉大得吓坏人,要多夸耀就多夸耀。这块玉贴身而戴,也是为了安全,不容易被人偷或抢。曹雪芹两次正面描写通灵宝玉时,都是宝钗在场,这当然不是偶然的,而是暗笔描写宝钗长期觊觎这块象征最大权势与天下第一富贵的通灵宝玉。有一派说法认为《红楼梦》是政治斗争小说,影射清朝康熙后期众皇子争权夺位。已故的红学家高阳先生就持这个论点。我也很信服这种说法。曹雪芹生前千方百计以“闺阁小说”假貌,希望珍珠混在鱼目中能蒙骗过关,但到底瞒不了雍正与乾隆两父子。如果《红楼梦》真的只是描写闺中小儿女之态的爱情小说,清朝的世宗与高宗两父子,何必对这本原名《石头记》的《红楼梦》穷追猛打,务求要把它连根消灭不可。但欲盖弥彰,当年固然掩不了民间悠悠之口,至今后人也可以书中的蛛丝马迹中悟到这本书中不言之言。从来极权专政就爱迫害创作自由,《红楼梦》不是第一个牺牲者,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