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指数 > 文章页面

算命一条街,谁知道老版封神榜中,姜子牙算命的是哪集(封神榜姜子牙算命卖柴是哪一集)

封神榜 琵琶精逛街,见姜子牙算卦,竟忘记自己妖精身份

本文目录

松阳松阴溪南门大桥的来历谁知道老版封神榜中,姜子牙算命的是哪集上海最适合学生玩的地方

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松古盆地,自东汉建安四年(199)置松阳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唐武德三年(620),曾升松州,武德八年(625),仍复为松阳县。唐贞元间(785¬—805),因县治古市屡遭水患,就迁移到了今天的县城所在地——西屏镇;天宝三年(910)吴越王钱镠改松阳县为长松县,天福四年(939)又改长松县为白龙县。自宋咸平二年(999)复名松阳县后,县名沿用至今已有1000年。

松州古邑,长松山水;千百年来,这里始终是一片美丽的沃土,土地平旷,良田万顷,山水形胜,物产丰饶。在这景色迷人的桃花源里,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繁衍生息着一代又一代的田园人家。但是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这里依然保存着宋朝的古塔、元代的堰渠、清朝的檐瓦和明清商业街,以及商业街旁蒙着厚厚尘埃的雕梁画栋的民国骑楼,保留了汤兰公所、詹氏兄弟进士牌坊、基督教堂、黄家大院、潘姓大屋、鹦鹉冢、石仓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迹,还记载着望松禅院、状元坊塔、儒林坊、稼轩书院、积诚草舍、俭公中学等等早已被后人遗忘的地名。地名,这些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深刻含意的地名,就像一轴轴绵延不绝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了后人的面前。

老版 封神榜 姜子牙 ,如今92岁依然不减当年

一、松阳地名命名的基本状况

松阳县东连莲都区,西南邻云和县、龙泉市,西北接遂昌县,东北毗邻武义县;东西最宽距离53.7公里,南北最长距离40.2公里,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辖5镇、15乡、6个社区居委会、401个村委会、1059个自然村;人口23.14万。松阳县城区、乡村的地名包罗万象,种类繁多。据统计,松阳县地名数据库共收录各类地名1961条,其中行政区划和居民地名称1241条,专业部门使用的名称165条,古迹、游览地、单位及其他人工建筑名称371条,自然地理实体名称184条。这些地名有的以山、水命名,有的以姓氏命名,有的以植物命名,有的以建筑物命名,还有的以传说命名。它们大致分类如下:

1、以山得名。如松阳,因地处长松山之南,故名;西屏,原名紫荆村,因西边有西屏山,故名;青云塔,以青云山得名;包安山,以地处包安山下得名;乌形山,因地处乌形山旁,故名;横山,因村西有横山得名;小岭头,以地处小岭头得名;田岗,村四周是山岗,中间是小田畈,故名;岗下,因村在石龟山岗下得名;龙虎坳,以地处龙、虎两山山坳中,故名;黄山头,村处黄茅草山头,以山得名;鲁峰,以村东南有鲁峰山得名等等。

2、以水得名。如霭溪,地处霭溪边得名;大潘坑,以地处大潘坑得名;横坑,以地处横坑口得名;后湾,以地处后湾得名;洋坑埠头,以村濒小港,昔日船只木筏,到此停泊装卸,故名;牛角湾,以溪流弯曲如牛角,故名;吕潭,以村头、村脚各有一潭,其形像吕字,故名;塘里源,以村处山源里,村口有一水塘得名;交塘,村四周山头交接,中间低洼似塘故名等等。

3、以田地得名。如平卿,因村在高山中一片平地上,常有云雾笼罩,如平地达青天,原名平青,后演为平卿;酉田,因村处高山,田水贵如油,原名油田,后演为酉田;田铺,黄姓人在田边搭铺始居,故名;大畈,地处大田畈中,故名;安成畈,地处安成畈,以畈得名等等。

4、以地形、地貌得名。如狮子口,以村后有一块形似狮子张口的岩石得名;牛角圩,因村处河边形似牛角圩地得名;石马铺,因村西有岩石似马,故名;百步,村南有百步岭,以岭得名;馒头山,以村边有山如馒头得名;燕田,村处山腰,形似燕窝,周围多田,故名;丁钟塆,有岩石形如金钟,原称金钟塆,后演为丁钟塆;潘八,昔日由潘姓人建村,屋后山呈“八”字形,故名;半古月,以村边有似半鼓形、半月形两座小山而得名;玉岩,以村北面大山有岩石色白如玉得名等等。

5、以方位得名。如邵山脚,以村处邵山山脚得名;水南,以村处松阴西南岸,故名;岩下,以村处南岩山和尚岩山之下得名;上河,因村在黄岗坑和松阴溪岸上,即在河之上,故名;周岭根,以周姓人始居,村处山岭下得名;半岭,村在山岭之半得名;源口,因村在七都源口,故名;岱头,因村在南岱山之巅,故名;东田,村东有田畈,故名;南州,因村处松阴溪南沙洲上,故名;寺岭下,古时,村前西南面有一大寺,村在大寺前之山岭下,故名;西河,以村处茅溪西岸得名;青田码道,此处从前居民多为撑船的青田人,路通码头故名等等。

6、以植物得名。如朴子弄,以弄内曾有朴子树得名;杨柳街,此地曾有杨柳树得名;淡竹,此地曾产较实心的竹子,俗称淡竹;紫草,以产紫草得名;横樟,村口庙边有古老大樟树一棵,枝干横伸路外,以横樟得名;枫坪,村处多枫树的山坪,故名;梨树下,以村有大梨树得名;箬寮岘,因山尖竹箬丛生,箬密且大,人隐其下如入山寮,故名;大树后,村前有大桉树,以村处大树后边得名等等。

7、以建筑物得名。如金梁,以村东有元朝所建金梁堰得名;板桥,村在板桥坑边,原多木板桥,故名;瓦窑头,因村多瓦窑,又处大桥头上,故名;高亭,前人在村前高山上,用大石垒成石亭,故名;仪桥,村前有仪隆桥,以桥名村;水碓弄,以弄内曾有水碓得名;大井弄,以弄内有水井得名;仁寿坊弄,以弄口曾有仁寿牌坊得名;太平坊路,以曾有太平牌坊而得名;延庆寺塔,因塔位于延庆寺前得名;永宁路,因唐朝道士叶法善的永宁观得名等等。

8、以姓氏得名。如叶村,以叶姓人建村得名;王村,以王姓人始居得名;金村,以金姓人始居得名;蔡宅,以村名多蔡姓得名;潘村,以姓氏得名;程徐,以村多程姓徐姓得名;黄家大院,因经黄氏家族百年苦心经营成当地望族而得名;张家弄,以弄内多张姓得名;叶家弄,以弄内多叶姓得名;王家弄,以弄内多王姓得名;詹氏兄弟进士牌坊,因古代进士詹雨、詹宝而得名等等。

9、以行业、用处得名。如草纸弄,因弄口曾为草纸市场得名;烟行弄,清朝有表兄弟二人在此弄内开设烟行得名;纸厂弄,因弄内设过纸厂得名;酱园弄,以弄内曾有一酱园得名;马房弄,以弄内曾有马房得名;黄店,此地过去曾有市面,行店较多,称行店,后改为黄店等等。汤兰公所,以清代汤溪、兰溪驻松阳布业商人投资兴建的集会议事、洽谈业务、文化娱乐等公共活动场所而得名等等。

10、以宗教及寺庙得名。如朱子祠路,以原朱子祠得名;耶稣堂弄,以弄内有耶稣堂得名;詹祠路,以詹氏宗祠得名;毛祠弄,以曾有毛祠得名;叶祠弄,以弄内有叶祠得名;四相公弄,以弄内有四相公殿得名;潘后街头弄,以弄内有潘氏宗祠得名;上天后宫弄,以弄西口曾有上天后宫得名;五福弄,以五福社庙得名;真君弄,以弄内曾有真君殿得名;信义弄,以弄口曾有信义社庙得名;常安弄,以弄口曾有常安社庙得名;明德路,以弄内有明德社庙得名等等。

11、以吉祥兴旺或传说得名。如上安,因村在松阴溪西岸,地势较高,历经洪水未受害,为庆吉祥,取名上安;高丰,因粮食高产丰收,故名高丰;可重旺,据传建村时曾遭火灾,为祈后代兴旺,取名可重旺;石仓,传说从前村旁有古庙,庙内有一岩洞,每天有米涌出,称为石仓;下马坑,相传宋朝湖南人肖元载曾任衢州知县,在古市娶妻住此,后因肖被人陷害,其妻在村坑边建祠志哀,来往官员感其节义,下马入祠参拜,故名;黄公渡,相传宋朝状元黄公度隐居于此,且山下有渡,遂取名黄公渡;下马街,街内祠外大门立有下马石,故曰下马街;鹦鹉冢,南宋松阳词人张玉娘死后与她的侍女霜娥、紫娥及生前畜养的鹦鹉埋在一起,故曰鹦鹉冢等等。

二、松阳地名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特定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包括人类群体活动的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特征。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住地所起的名称,是词汇的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松阳置县已有1800多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它与外边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有着自己的文化特点。

因为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与改造社会的行踪,就象一枚枚活化石,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同时也反映了群居一个地方人们的心态和风俗等,是地方文化的具体体现。虽然松阳地名随着社会活动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它们有的被沿用,有的被淘汰,还有的被更新,但是纵观1800年的历史发展,松阳地名反映了松阳的历史文化,折射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了当地生活环境与耕读文化。

“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松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里民风纯朴,耕读传家,自古被人称为金瓯玉盘,但是千百年来,它实际上也长期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农耕文明社会中,男耕女织,种田、种田、万万年,是它最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从松阳地名中那么多的山,那么多的水,那么多的地形、地貌,我们看见了那些缀在松古大地上如星星一样散落在旷野上、山岗上、山脚下、山坳里、田畈旁、溪水边、水塘旁的田园人家,它们是一代又一代人出生的记忆。田园,是祖先尸骨所安,自身灵魂所寄之处;田园就是家园。人们在家园里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人们在家园里出生、在家园里长大,在家园里老去;祖祖辈辈的先人们离开这个世界后,就埋在了家园附近的土山上。

但是,松古盆地恬静淡雅、青山秀水的风光和自足闲适的日子并没有让人们忘记读可荣身,耕可致富的人生梦想。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一样是这里一代代莘莘学子的美丽憧憬与追求。科举制度的推行在文化得到普及的同时,也给读书人带来了希望。特别在宋朝,松古大地大兴讲学之风,稼轩书院、紫阳书院、第一明善书院,书声朗朗。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也来此讲过学。从宋朝嘉祐(1061)至咸淳(1271)211年间,松阳曾有81人考中进士。在民间,人们还立起了进士牌坊、儒林坊、状元坊塔,来旌表宣扬读书人。在这种浓郁的耕读文化思想影响下,普通农家子弟读书入仕、光耀门楣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松古大地上牛角挂书、沙地练字、田头秀才等场景的出现,赋予了这里真正意义上的耕读文化的深入人心。

二、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

人们的日常生活总是与经济紧密相连,松阳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从地名中反映出来,特别是那些以行业命名的地名,不仅反映一个地方的行业特点,更是本地经济发展的有力依据。千百年来,素有“处州粮仓”之称的松古盆地,以其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松阳人。这座古老的小城不仅给本地居民带来了自耕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且还是水陆交通闭塞的浙西南山区的交通枢纽。

松阴溪自古水运繁忙,旧时古城南门溪摊外码头相连;曾几何时,这里帆樯林立,舟楫如蚁。初夏时节,一轮夕阳斜挂青田码道巷口,地处衢州、处州、温州水路交通要道的南门码头溪摊上,脚着草鞋的船工正在来来往往地搬运货物,有人把货船上的布匹、食盐,一袋袋背上岸,也有人把一箱箱的烟叶、山粉等本土货物装上商船,运往远方。松阴溪的青山绿水间,千帆往来,橹声唉乃,呈现出了一片吵杂繁忙的景象。

每天黎明,寺庙里的行者沿街打更报晓。沉睡的人们在报晓声中起床,城门打开,店铺开门,卖早点的也忙碌起来,桌椅发亮,碗筷整洁,多种风味小吃,有粥有饭有点心。古老小城新的一天开始了。每逢农历一、六的集市日,挑夫走卒、驴马车辆,络绎不绝,人声鼎沸;米行、柴行、烟行、鸡行、猪行、牛行,街市各种买卖开张。太平坊路上卖纸的、卖烟丝的,卖炭的,卖草药的,卖时鲜水果和蔬菜的,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汤兰公所内,银光闪亮,铮铮作响,商贾来往,人头攒动,布匹交易场面火爆,纤细的手指在紫黑发亮的算盘上飞舞,“噼里啪啦”清脆的珠子撞击声,像骤雨般落在了人们的耳朵里。

三、反映了当地人们的宗教生活。

松古盆地这片古瓯越人繁衍生息的乐土,曾以其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产丰饶饮誉一方。同时,自从南朝梁开始,道教、佛教在松古大地广泛传播,到宋朝咸平二年建延庆寺塔藏舍利,佛教达到兴盛时期,及清朝末期,基督教、天主教相继在这里流传,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了。县内各教同布、和谐相融;先后曾有各种寺、庙、观、殿、庵、教堂等宗教建筑200余座。这也可以从现存的各种地名中反映出来。

宋朝、明朝?还是清朝?曾几何时,有人来到了松阳这座古老的县城。当他走过那些散落在小城各个角落、蜿蜒曲折的小巷,走过绿树红花,蓝天白鹭的城郊,欣赏着眼前美丽的街景风光的时候,一定看见了上天后宫、五福社庙、真君殿、信义社庙、常安社庙、明德社庙、秀峰寺、延庆寺,看见了无数来来往往的善男信女们,在这白墙红柱青瓦的寺庙内烧香拜佛。寺庙檐下袈裟影动,香烟缭绕,烛光摇曳,有人占卜看相、看风水,有人算命拆字、选吉日,阿弥陀佛,好不热闹啊!实际上,这就是千年以来当地宗教生活的一个缩影。

今天的人们,当你走入小城的时光深处,当你沉迷于小巷幽深寂寞和岁月沧桑的时候,在无意抬头之间,依然可以从某些油漆斑驳、灰暗古老、虚掩着的大门上,看见被岁月模糊了身形的门牌——上天后宫弄、五福弄、真君弄、信义弄、常安弄、明德路。某一个阳光如水的午后,如果你在小城里听到了一片悠扬苍凉的祷告声,那是耶稣堂弄内的教堂里有人正在虔诚地祷告,他们不停地胸前划着十字,向上天呼救,渴望遥远的天国有神的力量能够超度人间的痛苦与忧伤,苦难与不幸,罪恶与死亡。

四、反映了当地社会的宗族文化。

千年古邑,长松山水;田园人家,衣食无忧。虽然自从东汉建安四年置县到18世纪初的近两千年的松古盆地,差不多都处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中,但是“亲戚亲三代,宗族亲世代”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文化,也在这里漫长的历史延续中生生不息。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的一种符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以地名冠以姓氏更是宗法制度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一种有意或无意的具体表现形式。

松阳的许多地名都与姓氏有关。在广大农村就以“姓氏+村”为主要形式组成村名,如叶村、王村、金村、潘村、包村、翁村、李家、汤家、兰家村、朱山村、张山村、程徐村、叶家村、陆家村、郑家村、蔡宅村、黄家大院、潘姓大屋等。在县城就以“姓氏+祠”为主要形式组成街道名,如程祠弄、毛祠弄、詹祠路,潘祠弄、潘祠前弄、叶祠弄、潘后街头弄、张家弄、叶家弄、王家弄等。

这些云集了百家之姓的大、小村落和大街小巷,不仅反映了千百年来松古盆地人们生活居住的环境特点,也充分说明了宗族文化在这里世代人心中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迹。曾几何时,他们在自己族人的祠堂里或祈祷风调雨顺,或庆祝国泰民安,还村里村外地举行迎花灯、舞龙狮、赛龙舟等丰富多彩的各种民间娱乐活动。甚至也是众多宗祠里记录着影响后人的先祖们的功业与荣耀和族人们世代恪守的祖训,以及族长们不徇私情的威严目光,孕育出了松古大地一个个孝敬长辈、夫妻相敬、兄友弟恭、妯娌和睦、扶持弱小、忠孝节义、与人为善、仁义礼智信、勤俭持家等有着传统美德的大家族呢!

五、蕴涵了当地丰富的历史故事与传说。

几千年来,古老的松古盆地民风纯朴,耕读传家,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松阳地名中蕴涵着不少历史故事和传说,从这些地名历史故事和传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老松阳历史尘埃中的缕缕痕迹。

传说古县城东门的下马街,是这样来的。明朝弘治年间这条街上出了进士詹雨。詹雨秉性刚直,处理案件,不徇私情,因被人诬告,皇上错杀了他。詹雨的冤情大白于天下后,皇上非常后悔、难受,就在街口上立了牌坊。还规定凡有官人路过此地,不论官职大小都要落轿下马,以示尊敬。后来,人们就把落轿下马,传成了下马街。

最有名的地名传说,还是松阳南宋时期女词人张玉娘与鹦鹉冢的故事。张玉娘自幼敏慧,工于诗词,15岁与青梅竹马的读书人沈佺订婚。沈佺因进京赴考得了伤寒而死,时年22岁。为此,张玉娘茶饭不思,郁郁寡欢,陷入了无限的悲伤与失落之中。5年后,27岁的张玉娘离开了人世,并与沈佺合葬于县城西郊的枫树林里。不久,张玉娘朝夕相处的侍女霜娥也悲伤而死,另一名侍女紫娥却“自颈而殒”,还有张玉娘生前畜养的鹦鹉也不吃不喝,悲鸣而死。人们就把“闺房三清”(即霜娥、紫娥、鹦鹉)陪葬在张玉娘和沈佺的墓旁,称为鹦鹉冢。这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松阳流传,虽有穿凿之嫌,但也反映了后人对一代词人张玉娘的无限敬意与怀念之情。

《封神榜之凤鸣岐山》第5集。

在该集中,宋员外的新楼盖成之日,姜子牙施法捉妖,制服五妖,宋员外惊喜,在朝歌为姜子牙开一间算命馆。

姜子牙的算命馆开张,引来脾气暴躁的惹不起,姜子牙为其算命,惹不起不信,去证实真伪,事毕,果然如姜子牙所说,惹不起给姜子牙下跪道谢。无数观客纷纷求姜子牙算命。

人物形象:

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之徒,和申公豹是师兄弟,只因纣王亵渎女娲娘娘,为使人间重归和谐美好,女娲决定派其门生下界辅佐有道人君,宅心仁厚的姜子牙受此重任。

师弟申公豹嫉妒他手掌封神大权,欲夺其功,百般阻挠。姜子牙下山后,娶六十八岁黄花女马氏为妻,隐于市集,同时考察殷商情况。随后被纣王任为下大夫,与比干、黄飞虎成为莫逆之交。

姜子牙整治宫中妖气,被狐妲己陷害,只得逃离朝歌。马氏见他不思赚钱养家,成天钓鱼念书,就弃他而去。

纣王昏庸无道,已不成气候,姜子牙便来到西岐,被周文王请为丞相,辅佐文王,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其为相父,继续辅佐周国朝政。

上海枫泾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沪上八景之一,中国特色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

古镇枫泾,地处上海西南。历史上,她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她与沪浙五区县(市)(金山、松江、青浦、嘉善、平湖)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

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00年历史。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区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枫泾镇成市于宋,建镇于元,是一个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枫泾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

枫泾文化发达,是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枫泾人民热爱生活,蓝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画、花灯、剪纸、绣花、编织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浓郁的民间文化艺术,孕育了金山农民画。以枫泾农民画家为主的金山农民创作出了乡土气息浓郁、艺术风格独特的金山农民画,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镇内的画馆金额名画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发祖居已经修复开放。北大街的丁聪漫画陈列馆设在二层中西式建筑内,楼前一棵古银杏,一丛大芭。馆内陈列了丁聪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画,幽默地画画常让人驻足留连。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农民画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状元蔡以台的读书楼内,尽得清雅,一副副画面却透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农民画与丁聪的漫画、程十发的国画和顾水如的围棋,这些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地影响的“三画一棋”,集中于枫泾一镇,是国内罕见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

在镇政府对面西栅河沿河,有一片长达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古戏台往西,位于和平街92号的大清邮局旧址,灰墙黑瓦,结构坚实,两边的门框都是石头柱子,高高的门洞上方“邮电局”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这是上海地区现存不多的一处大清邮局旧址。由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枫泾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早在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枫泾南栅已建有道院,明清时,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庙,全镇共有3处寺院庙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开始传入枫化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觉禅寺、施王庙、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观,可以寻觅到枫泾镇古代南北分治,半属吴地半属越境的历史陈迹。

枫泾民风淳厚,崇尚耕读,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3名状元、56名进士、125名举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县、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辈出,自唐代以来有历史记载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陆贽;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状元许克昌;明代曾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太医院御医陈以诚;清代状元蔡以台及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谢墉;民间词人沈蓉城等。近代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围棋国手顾水如、著名漫画家丁聪、国画大师程十发,革命前辈袁世钊、陆龙飞等。他们为枫泾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典故传说。

枫泾镇成市于宋,建镇于元,是一个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枫泾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2005年9月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进入三间四柱的“枫泾”石牌楼,沿着包围老镇区的市河和分叉小河,穿进“东栅”石坊,走过一条又一条的青砖石板的沿河老街,跨过一座又一座的石桥,一片又一片的古建筑群顺长达五里的河街铺展开来。每天清晨,河边桥堍的茶馆就茶香飘溢,四乡的渔船穿过夹河的临水楼台、石河埠,集中到长长的临河廊棚前排成鱼市,河面上水波荡漾,正如民谣说唱的“一月螺蛳二月蚬,桃花三月甲鱼肥......”

过石牌楼进入生产街,沿河一长排逶迤绵延的黑色廊棚,黑色小瓦盖顶,黑色小砖铺地,一盏盏大红的灯笼在廊檐下高高悬挂着,正所谓古巷通幽。明清时这条街上米行一家挨一家,那时家家门前建有风雨廊棚,到近代多已凋败,现在地廊棚是重建的;平时年轻人都去上班,老阿婆们就在廊下以河岸做台,宰鱼淘米、洗菜浣衣;街上的老房子虽然门面不大,但小弄狭长,可见庭院深深;枫泾的河街都是一边人家枕河,一边人家面河;河对面是和平街枕河老屋,东头一座飞梁画栋、中国的戏剧始具雏形,到宋、金两代正式形成戏剧这石基翘角的古戏台,戏台是古代专供演出的一种室外舞台。唐朝中期,种文艺形式。当时,戏剧演出场所统称戏场,唐诗中又有“乐棚”、“歌台”、“舞台”、“露台”等名称的记载;宋代演变为勾阑、邀棚,勾阑的台已经有固定的顶了。元代,中国戏曲达到鼎盛,“戏台”一名也正式出现。枫泾古戏台建在城隍庙广场上,一面临街,一面临河,每逢演戏,从水路乘船而来的人坐在船上就可看戏。清朝,南北城隍庙开始有庙会。《续修枫泾小志》载:“至期士女倾室往观,百里内闻风而来者,舟楫云集,河塞不通。”可见其盛况。届时,商贩、京剧班、马戏团等云集枫泾,古戏台台上台下十分热闹。现在的古戏台是重建的,重建后的古戏台面宽64米,进深44米,舞台面积28平方米,歇山式顶,飞檐翘角,古意盎然。戏台对面,一排临河的老房子,是晨社茶馆,游人可挑临窗座位坐下休息,一面品茶,一面听戏,还可临窗观景,悠哉游哉,不亦乐乎!相传廊棚的美人靠岸隔河就能观看演出呢。

踏过生肖石,在长廊东首城隍庙桥堍,有一道显眼的西洋式红色门面,这是东区火政会旧址,上海地区仅存的较完整的近代消防机构,门前河中停靠着一艘红色的救火船,是上海最后一条水上救火船。和平街上原房管所大院正在重建“三百园”,石砌院门,三进大院,是三个收藏展出百样民俗用品的收藏馆的合称,现已建成布置正式开放的百篮馆,百篮馆设在中间一排楼房,前有庭院,一只巨大的古代元宝蓝仿制品,摆放在庭院一侧中央,成为百篮馆的标志。馆中收藏了江南水乡农家的各种提篮,有一百件各种用途、形制不一的篮子实物,全面反映了篮子与历代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况:有出生时睡得摇篮,读书时提的书篮、摆在家里的礼篮以及日常用的饭篮、菜篮,上坟祭祖用的香篮,做寿用的寿篮、女工用的针线篮以及蒸东西的烘篮、烟篮等等琳琅满目。“晓日提竹篮,家童买春蔬。”白居易的诗句生动传神的描写了篮子已经融入了江南人家的生活中的情景。从反映枫泾风貌的民谣“河多桥多弄堂多,唔呶喔哩蓝头多”中就可以看出篮子在江南民生中所占的地位。和平街上还有一处保留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历史陈迹的所在,值得一览。

北大街是商业古街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过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两边都是两层楼房,身处其中,抬头望天,只能看见窄窄的一线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楼房临街的一边清一色都呈平面结构,看不出每一栋建筑的特色和规模,而从后门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叠瓦,或骑楼高耸,或勾栏亭阁,或底层的近水楼台,层层石级通向河埠,或倚朱阁、小轩窗,组成一道多姿的水乡民居风光,间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穿行其中,人景辉映,夕阳夕照,真是中国的水乡,东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铺作坊集中,手工业历来发达。早在宋代就有铁、木、竹、农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制作。纺织技术传入,纺纱织布盛行,明清时,枫泾地处全国棉纺织业生产贸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据史载:“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当时枫泾镇上有土布庄200余家。清代镇上布局众多,江南织造也在枫泾设立机构、工场,生产、收购棉纺织品。枫泾布行销全国。枫泾因而与盛泽、南浔等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江南古镇。清朝后期,米麸业取代衰落的土布业,使枫泾工商业再度兴盛。到近代,枫泾薄稻和枫泾猪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副业品牌。20世纪30年代起,枫泾又成为中国黄酒业的重要产地。黄酒和一百多年来盛销不衰的枫泾丁蹄、桂花状元糕、天香豆腐于三大土特产被今人称作“枫泾四宝”。到了现代,古作坊多已破败,保存最完整的就数375号的石泰山制药房(药铺)。为了展示古代手工业生产状况,现将当年手工业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规划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产器械,培训有关人员,届时向游人展示古代织布、打铁、制药和制造竹木器具等手工业生产技艺。游人也可以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在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选购买到原汁原味、土气十足的手工艺品。当然也可以尝试自己制作小竹筒、小铁铲、小锄子、布鞋子、土布头巾......

枫泾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大部分人家沿河建房。河道上船只往来,购物十分方便。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至清末,全镇桥梁有52座之多,现在还保留了十多座,历史最悠久的是南大街旁的致和桥,建于元代,古朴苍劲,桥身石缝长出了青苔,两头桥堍下都筑有石阶水码头。从桥上望去,两岸绿树翠丛,古屋河埠,前有虹桥平卧,后有石桥横跨,处处小桥流水人家。沈蓉城在《枫溪竹枝词》中写道“秋千架傍瑞虹桥,节届清明丽景饶”。走到虹桥堍,市河成丁字型垂直,向三面河道望去,一望三座桥,三望九座桥。据介绍,这儿将建一座九桥亭,让游客观赏桥乡风貌。虹桥对面友好街,沿河两岸民居群是原汁原味的晚清风貌。“周庄双桥美名远播,枫泾三桥丽景无双。”即将修复重建的枫泾三桥景点将成为枫泾古镇游的一处景观。

[编辑本段]朱家角古镇旅游区-特色

名镇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风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显现出江南水乡之特色,山名叫淀山,山虽不高,名气极大,为浙西天目余脉,此山为始,如登山望湖,有“淀峰晚照”一景可赏。

湖,即天然淡水淀山湖,面积达62平方公里,湖东区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区,有11个杭州西湖面积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区芦苇轻摇,惊起野鸭水鸟,顿觉远离尘嚣,心旷神怡。名镇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镇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一桥、一街、一寺、一庙、一厅、一馆、二园、三湾、二十六弄。如果说九百岁的水镇周庄小巧精致、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镇朱家角则具气势磅礴、大家闺秀的风采。首先朱家角古镇面积达1.5平方公里,为周庄面积的三倍多,家大,自然游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将朱家角分成两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两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岗岩石的街面,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及众多的历史遗迹。

一桥,当推沪上第一石拱放生桥,也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五孔大石桥,气势磅礴。站在桥顶,看七月廿七摇快船,是再好莫属,而其他三十几座古石桥之壮美也并不逊于周庄,论构筑和工艺,朱家角中和桥和西栅桥较周庄双桥更坚,而那些特色桥更是周庄无法比拟的。三步之遥的“高低桥”,“微缩景观”的课植桥,“咭咯”作响的戚家桥,“纪念国耻”的永丰桥……。

一街,那是沪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经沧桑,还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线天”独特构筑,令人啧啧称奇。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之称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红灯笼高挂,成为江南古镇最热闹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镇所望尘莫及的。

一寺,是报国寺,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内缅甸白玉雕成的释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赠送的第一尊白玉观音及千年古银杏,称为报国寺“三宝”。

一庙,是城隍庙,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青瓦黄墙,飞龙翘角,吉祥葫芦,花格落地长窗,呈现古意盎然、香烟袅绕、肃穆壮丽的景象。其中“斗拱戏台”、“木刻横梁”及“中堂画轴”(现已废)被称为城隍庙“三宝”,十分罕见。

一厅,是席氏厅堂,集江南豪门大富人家建筑之大成,特别“墙门砖雕”堪称一绝,其图案优美,雕花之精细,技法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一馆,即是“王昶纪念馆”,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进士、刑部右侍郎,称为“吴中七子”的王昶的腊人腊像、诗字画、碑刻、织布机、老式床等近百件实物展品,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晶位极高。

二园,是课植园和珠溪园,一个古老,一个现代;一个庞大,一个精巧,相映成趣。课植园是一处庄园式园林建筑,占地96亩,园由马文卿建于1912年,乃寓“一边课读,一边耕植”以应园名,园内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园中亭台楼阁,廊坊桥树,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体,构思精巧,在私人园林建筑中实为罕见。而珠溪园,则建于1956年,占地70余亩,小巧玲珑,景色优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园,各具特色,还辟有儿童乐园、餐厅、茶室、商店,为休息、进食、购物、游玩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三湾,即:三阳湾、轿子湾、弥陀湾。人行街上,前后左右都是房,以为到了路尽头,直角拐弯,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产生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这种在老街上出现奇特拐弯的景观,是其他古镇难得一见的,非朱家角不能见到。

二十六弄,实际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条,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网络式棋盘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闻遐迩,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镇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阵,趣味无穷,寻古探幽,领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近年,“古弄旅游”越来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们的青睐,是一项颇有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处女地。

名镇朱家角迷人之处还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河埠、缆石、茶馆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读书做学问的风水宝地,历来文儒荟萃,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出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清代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土谔、报业巨头席子佩、画僧语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筑多。历史上许多富贵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园造宅,全镇古宅建筑有四、五百处之多,风火墙、石库门、墙门人家随处可见。“三泖渔庄”、“王昶故居”、“福履绥祉”,还有席氏厅堂、陆氏世家、陈莲舫故居、仲家厅堂等数十处,还有无数沿街明清建筑,飞檐翘角,黛瓦粉墙,明清风格组成一幅明清水墨画卷。

三是河埠、缆石、茶馆多。朱家角是水的故乡,水多桥多,河埠多,紧挨在一起的缆船石,也不计其数,那造型各异的水桥,那千姿百态的缆船石,布满全镇的大河小巷,这些江南水镇特有的景观,细细欣赏观察,不觉令人兴趣盎然,耐人寻味,简直是历史、文物、建筑、风情、艺术等内容构成的综合体。有凸出石驳岸的“两面河滩”,有凹进石驳岸的“单面河滩”,更有“人从前门进,河滩从屋后出”的“隐身河埠”。而那些镶嵌在水巷石驳上的花岗石浮雕缆船石更是琳琅满目,趣味无穷,有的雕成牛角,有的凿成宝剑,有的刻成怪兽,面目狰狞,有的琢成如意,呈现吉祥、古朴的美,这些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雕刻艺术将古镇点缀得更具风韵。古镇茶馆,大多集中在放生桥、北大街一带,不下十几爿之多,有豪华型新辟的“放生桥茶楼”,有年代久远古老的“俱乐部茶楼”,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楼”,也有排门板门面、几张桌子几条长凳,简易廉价的农家茶馆,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馆开到游船”上的“游船茶馆”,分为两层,舱内顶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还备有电视、扑克、象棋、干湿点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桥、看水景、听流水,煞是优哉悠哉,不亦乐乎。

[编辑本段]简介

豫园(Yu Garden)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潘氏私园。豫园始建于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它原是明朝一座私人花园,占地三十余亩.园内有穗堂、大假山、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清末小刀会起义时,曾以园内点春堂为城北指挥部。豫园历经兴废,日趋荒圮。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当年景观大半恢复。全园可分四大景区。豫园内还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大都为名家手笔。豫园195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历史

豫园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今安仁街东的梧桐路、马园弄一带)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其《豫园记》中说:“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

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万历末年竣工,总面积称70余亩。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太仓�山园媲美,公认为“东南名园冠”。

潘允端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但因时日久拖,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退隐享乐之所。潘允端常在园中设宴演戏、请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寿祭祖、写曲本、玩蟋蟀、放风筝、买卖古玩字画等,甚至打骂奴婢、用枷锁等惩罚僮仆。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衰落。潘允端在世时,已靠卖田地、古董维持。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明末,潘氏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潘允端孙婿)。清初,豫园几度易主,园址也被外姓分割。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绅将豫园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张升衢长生禄位。书院尚未修竣,张升衢遭贬黜,随即停工。园中亭台倾圮参半,草满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丽景色已成一片荒凉。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绅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隍庙东部土地2亩余建造庙园,即灵苑,又称东园(今内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绅富商集资购买庙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园旧地,恢复当年园林风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历时20余年。因已有“东园”,故谓西边修复的园林为“西园”。园基原称广袤70余亩,据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亩。

修复后的西园、东园性质上已非私家花园,成了供城邑士人乡绅们集会雅玩的寺庙园林,但规模布局还依照潘氏豫园,保留了文人宅园明秀雅洁的风貌。原临荷花池的乐寿堂已颓圮,复建西园时,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华丽宽敞的三穗堂。

鸦片战争时,豫园遭破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英军从北门长驱直入,驻扎豫园和城隍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豫园“风光如洗,泉石无色”。咸丰五年(1855年)小刀会起义失败,清军驻扎豫园,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花神阁、莲厅皆遭损毁。咸丰十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请洋枪队入城防守,豫园又作兵营,“西园石山,尽拆填池”,建造西式营房。

清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商业发展较快,一些商业行会在豫园设同业公所,作为同业间祀神、议事、宴会、游赏之处。同治七年西园划分给各同业公所,各自筹款修复。此后园内茶楼酒馆相继兴起,商贩丛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艺人,诸如相面测字、卖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设摊,逐渐成为固定庙市,后演变为商场。光绪元年(1875年),豫园内有豆米业、糖业、布业等21个工商行业设立公所,一些公所还设立学校,旧有古迹日趋湮没。民国时期,豫园已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爿,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晖阁、清芬堂、濠乐舫、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香雪堂于八一三淞沪战争被日军焚毁,除堂前玉玲珑假山石外,仅剩一片空地。所幸园中重要部分点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楼阁、古树名木,仍得以保存。

解放后,豫园得到妥善保护。1956年经市政府批准,拨出专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组织专门班子,聘请上海民用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专家以及能工巧匠,对豫园进行了全面修复,历时5年,投资上百万元,修复重建被毁坏的三穗堂、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古建筑,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树木花草,并把豫园和内园连接起来融为一体。

修复后的豫园大门从原东面安仁街迁至园西南。除荷花池、湖心亭及九曲桥划为园外景点外,全园有大小景点48处,大体可分成东部、西部、中部以及内园等景区。豫园恢复了秀丽典雅的名园风貌。1961年9月,豫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外各方人士喜爱的游览参观娱乐场所。

豫园对外开放后,仍不断进行修缮。1956~1961年大修时,限于当时财力物力,玉玲珑景点虽恢复了玉华堂、会景楼等建筑,但园林仍显得较空旷失平衡,与整个豫园幽深曲折,小中见大的特色不太和谐,加之“文化大革命”期间明代环龙桥被拆除,周围的曲池被改建为防空洞,古园林格局遭损。1982年大假山前的湖石假山螺丝洞及万花楼前小假山花墙出现险情,经区政府批准,拆卸险墙二处按原样修复。同时,改变了与古园林风貌不协调的水泥路面,调整了花木布局,扩建了东园门等。共计完成大的和较大整修项目23项,零星小项目上百项。

1986年3月,区政府决定,投资600余万元,分三期工程整修豫园。聘请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及其博士生蔡达峰,参照清乾隆时期的豫园布局和江南古典园林特点,进行设计、指导。第一、二期工程主要是整修豫园东部景区,包括玉玲珑、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周围景点。这一区域历来受破坏严重,修复工程较大,拆除防空洞,重建青石环龙桥,扩大水面,修建积玉假山、浣云假山、玉玲珑照壁和百米积玉廊。一、二期工程于1987年竣工。第三期工程修复内园古戏台。内园古戏台因周围居民居住,长期重门深锁,无法对外开放。区政府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支持下,动迁13户居民、2家企业,1987年底至1988年8月期间动工修缮古戏台,并新建两侧双层清式看廊。重放光彩的古戏台,建筑宏敞,藻饰精美,画栋雕梁,使豫园增添了一个环境典雅、古趣盎然的新景点。陈从周题名为“曲苑”。

1989年发现三穗堂、仰山堂部分梁柱被白蚁蛀空,区政府决定立即抢修,花费50万元,当年调换了被蛀空的梁柱。1993年,外观采用仿明清建筑形式、内部具有现代文物保护设施的文物楼动工兴建,加强园内文物的保护工作。

今豫园占地30多亩,初始规模大半恢复,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古树名花,布局有致,疏密得当,胜似当年。豫园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30多年来,以其秀丽景色和众多文物,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60年代初,陈云、陆定一、郭沫若、谢觉哉等国家领导人相继来园游览,有的留下墨宝,成为珍贵文物。80年代来园参观的外国领导人日益增多。1986年10月15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江泽民、吴学谦等陪同下,先在湖心亭品茗听曲,后沿九曲桥步入豫园游览。10余年来,豫园先后接待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姜子牙敕封的这七位正神, 决定了你的一生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